七星解梦网

七星解梦网

梦到负重离乡?梦到负重离乡的人

五磊创造 -
梦到负重离乡?梦到负重离乡的人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梦到负重离乡的问题,以及和梦到负重离乡的人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乡愁读后感
  2. 余光中《乡愁》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乡愁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乡愁读后感1

最初读《乡愁》这首诗,是在电视上听温总理读最后两句,当时觉得这两句道出了爱国志士对祖国统一的祈盼。
这首诗浓缩了老先生一身的情感,童年、爱情、亲情、爱国情,婉婉道来,让人禁不住遐想诗句背后的故事,并对老先生人生经历中这些最难忘的情结产生共鸣。
接着就迫不及待的再读一遍,才发现他表达出的这几种情结,原本就是当代普通中国人一生的经历。

有人说乡愁是一种文化,老先生描写的四个场景都让人联想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童年的邮票让人想起当时邮票作为新事物被大众关注(连小孩也参与其中)的邮票文化。
船头的新娘让人想起中国传统用同舟共济来形容恩爱夫妻的爱情文化。
在坟头怀念母亲展现出中国人追思亲人的祭拜文化。
浅浅的海峡阻隔两岸让人想到中国历史上分久必合的统一文化。
离乡的人乡愁,经过一个甲子的岁月,亲人的印象也许会变得模糊,但故乡的文化被代代相传下来,这种文化常常让散落海外的华人子弟不辞万里奔波,到炎黄故里探寻祖辈的足迹,最终形成一种华人特有的寻根文化。

短短的几句话,没有华丽的词语,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前后四句每句都把乡愁比作一个具体的事物,形象生动,并用我在这头和思念的人或事物在那头做进一步的描述(或者说是应答),这头和那头的呼应突出了老先生和思念的人或物之间的距离,正是这时空阻隔的距离产生了无尽的乡愁。
四句话的对仗也十分工整,让人想起唐诗宋词和对联的严谨。

这是一首简单明了的诗,普通大众的诗,也是寓意深刻的诗,所以注定要广为流传。
有人说人生如梦,岁月如歌,我要说人生如梦,岁月如诗。

乡愁读后感2

在南国暖暖的春阳中捧读台湾著名诗人席慕蓉的《乡愁》,我真正体会到了“读好诗文如饮醇酒,让人齿颊留芳”这句话的含意。
席慕蓉将萦绕于心头的情愫,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让人沉醉,引人共鸣!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筑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起句比喻精巧,乡音如歌,如清远悠扬的笛声,在每一个有月光的晚上吹响,飘荡在游子的耳边,缠绕在游子的心房!
试想一年四季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念故乡,真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诗人紧接着用了第二个比喻:“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筑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时光流逝,故乡的轮廓在游子的脑海中是模糊而又真切,真切却又无法一一道出,心头便会因此油然而生出一丝惆怅,一阵迷茫,仿佛与亲人离别时执手相看泪眼,朦胧的泪光中看不清对方的容颜。
此句竟是如此的传神,如此的贴切。
“离别后筑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筑永不老去”,诗人用“没有年轮的树”,写出乡愁的永恒,无论离开故土多远、多久,游子心中的那份思念将永远不老,永远鲜活如昨。
品读全诗,我不由得为诗人精妙的连环的比喻喝彩!

余光中先生也曾作脍炙人口的《乡愁》诗,诗中用“邮票”、“船票”等意象来寄托自己的故园之思、家国之恋。
相比之下,我认为席慕蓉的《乡愁》更含蓄隽永,更意味深长。
诗人用巧妙贴切的比喻、清新飘逸的文笔,抒发内心深处那至真至纯的乡恋。
那字里行间洋溢的诗情画意,如迎面吹来的缕缕杨柳风,如浅香飘飞的幽幽香茗,让人心醉神迷!

乡愁读后感3

《乡愁》,篇幅虽短,所折射的情感却连绵不绝,一点一滴的思绪与相思凝结成不朽篇章,余光中影响了一代人,不!
严格的说应该是他所表达的情感。

母亲与儿子,丈夫与妻子正如大陆与台湾,我很想知道难道真的什么东西能分割两者。
作为文人墨客,余光中毫不含糊,诗人的《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乡愁在新的时代新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和深度;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人,余光中更是无可挑剔,从诗文中可以体会得到他所表达的深厚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诗文描述了一个青年从小到大一生的经历,从小背井离乡,小时有的虽然仅仅是一张小小的邮票,粘连的是与母亲之间深深的思念,还有那不尽的乡愁!
当青年长大的时候,按理说,在这个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之时,理应无忧无虑斗志昂扬拼搏向前。
但乡愁又化作一张窄窄的船票,他在这头,妻子却在那头,带来的只有无尽的相思!
无尽的愁苦。
最后那青年老了,父母也去世了,乡愁唯一给他留下的是那座矮矮的坟墓。
再看看我们自己,虽然与家人仅仅只隔数里地,想到沧桑的父母还是不免有些伤怀。
想到这,我想诗人的乡愁里的伤感多多少少的与我们的情感还是有粘连的。

诗人余光中以自己的个人情感感悟联系到祖国和民族,将其感情升华至另一个更高的层次,撩起无数爱国人士的爱国之情。
该诗情真意切,既抒发了自己愁苦之情,将乡愁写的淋漓尽致,又渴望祖国统一。
他将台湾与大陆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乡愁就是现在分割大陆与台湾的那条浅浅的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我能清楚的感觉得到乡愁以其强烈的抽象情感在引领者我们,这也正让我们知道了我们前方是光明的。
诗中表达了何其壮大的爱国情感,不禁又让我联想到的屈原!
哎,他们可说是同是天涯沦落人啊。

乡愁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他的浓重的归属感,渴望回归“母亲”的回抱。
当然在诗中不可掩埋的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即使在耄耋之年也不忘落叶归根回归祖国。

乡愁读后感4

离家有多少个风雨漂泊的日子,就有多少个想家的黄昏;离家有多少里不可逾越的路,就有多少里乡愁的延伸;离家有多少个曲折,就有多少次泪蒙双眼。
再一次读到余光中的《乡愁》,思绪就再一次回到了那个魂牵梦绕的地方。

如一只刚会飞的小鸟渴望投入蓝天的怀抱,用双翅划出自己人生的美丽弧线,却怕遇到狂风雨淋,一个带着慈爱的声音如一股强大的力量从您的嘴边滑出:孩子,如果你是一只小鸟,就勇敢地用双翅打造属于你自己的天地,于是我学会了飞。

如一匹刚会独立生存的小马渴望投入草原的怀抱,用双腿跑出自己奔跑的人生,却怕迷失了方向找不到自我,一根能看懂人心事的目光如一根坚韧无比的擎天柱从你的眼中泻出:孩子,既然你选择了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于是我上路了,当我不经意地回首时,我看到您滴落的泪,在屋舍的那根炊烟的伴随下,显得那样的真实,真实得让人感动,真实得让您苍老。

开始了离家的生活,失意时我想起您用锄头坚强地砍倒一个个葵花根如同不容阻挡地排除万难,于是我不再失意;成功时,我想起每一次您拉着那头黄牛从太阳里走出,如同平淡地送走今天,迎来明天,于是我学会了怎样对待成功;泪落时,想起您乡音浊重的话,男儿有泪不轻弹,使我知道我的泪是什么……

漂泊在异乡街头,没钱的时候最想家,也往往在这个时候问自己,当我有钱的时候我会是那个最想家的人吗?

会!
我会的!
家乡您在精神上给我如此之多,您让我学会了飞,学会了跑,学会了面对生活的种种,我无时不刻不在想您。
您是我的精神源泉,更是家园。
每逢佳节更是如此,但家乡的距离让我无奈,却想起席慕容的诗句:曾在绿树白花前,那样的轻易的告别,二十年后的我魂魄夜夜梦归故里。

冒着淋淋细雨,走出两行走向家乡的足迹,我渴望有这么一天,这种渴望强大如山崩,庄严如死亡。

乡愁读后感5

初中开始,我就不和姥姥住了,搬到了离学校较近的房子。

从前,因为爸妈工作忙,而且年轻,不会照顾孩子,所以我人生的第一轮,就全由姥姥带大。
小时候的我,“山的味道”“海的味道”算是尝遍了,就没有姥姥不会做的菜,只要吃过她做的饭,你的舌头就绝不再是普通的舌头,而是“贪吃舌”。
也正因为如此,我变得比其他小朋友都胖。
想当年我出生三个月的时候,重量就已经赶超我妹妹现在一岁零三个月的重量。
姥姥却还不嫌弃我,倒是怕我负重过大,把腿压弯了,连路都不让我走——得抱着。

渐渐长大,姥姥操心我的事反而更多,早上一定要扎麻花辫,或做各式各样美丽的发型。
她开始教我礼仪,教我如何打理自己,晚上,她又会拿白醋给我泡手,再搓上蜂蜜,最后抹油,必须是从大洋洲来到的绵羊油。
那精细程度一点都不亚于一个手模的护理。

后来,我走上荧屏走上剧院,她也不会错过我任何一次演出。
同时也更加会注重我的形象和身材,给我熬了一种她所谓“秘方”——红豆汤。
所谓红豆汤,听起来简单,制作起来相当困难,红豆、薏米、大枣、绿豆、花生、葡萄干、黑豆、一点点蜂蜜……还有许多我叫不出名字的神秘组成成分,都是需要前一天晚上泡上,第二天再大火熬制两小时的,同时也配合着槐豆水,一粒一粒槐豆,都是我上学的时候她上树采的,导致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我,一个寒假瘦了八斤!
这“秘方”真是管用,哈哈。

红豆,又名相思子,现在啊,我每天最想念的就是豆香里带蜂蜜甜味的红豆汤。

乡愁读后感6

乡愁也许是一枚邮票,也许是一张船票。
总而言之,这就是诗人——余光中内心想表达的含义。
如今,诗人已经离我们而去。
那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诗人的内心,来表达我们对他的深切怀念吧。

余光中本是福建人,后来辗转来到了台湾。
然而他的这首《乡愁》感动了无数的华人读者,红遍了大江南北。
诗中,诗人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呈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心灵为之一颤。

当时他才22岁,却被国军所抓。
离别前夕,余光中对家人说“我会快去快回的。
两三年的光景,我就会回来团聚。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他一别大陆好多年。
他的母亲在大陆这头,默默地等待了漫长的半个世纪。
然而,大海无垠,海上没有一只扁舟将自己日思夜想的儿子送回来。
她一直盼啊,盼啊,盼白了头发,盼干了泪水,直至生命的尽头,依然没有盼到自己的儿子。

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段感人的片段。
当年蒋经国偶然看到路边的一块石碑,上面深深地刻着“我要回家”四个大字。
这几个字对我的感触很深。
当时这些有家不能回的老兵们,只能用这种方式来排遣自己的思乡情绪。
然而,从这四个大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想要回到祖国大陆的决心。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梦中,他们回家了。
发现那里只有一片青草地。
再望过去,只是一片汪洋大海。
海的另一边,是母亲苦苦等待了半个世纪的云崖。
那里,有母亲流过的泪水,有母亲踩过的脚印,有母亲无奈的身影。
想到这里,我的眼泪又情不自禁地掉落下来。

诗人想要表达的含义在诗中说不尽,道不完。
那时诗人的心情,又有谁能深深理解呢?

乡愁读后感7

《乡愁》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这是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
这样我们看到这首诗构思的巧妙,四节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如油画的着色,那色彩便是乡愁,层层加深。

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唯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
这思念的对象既是母亲,也是故乡。
在这里,故乡即母亲,母亲即故乡。
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到后来,时空的隔离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诗到了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氛围更强,载不动,许多愁。
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
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这首诗的.形式美非常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余光中先生的《乡愁》简洁而有韵致的美让人感动,读完后对于诗歌所传递的那份思念似乎也有了切身体会,诗不长,却很意味深长,是值得一读的好诗。

乡愁读后感8

读一首好诗,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
重读余光中的《乡愁》,我才真正体会诗中那浓浓的乡愁。

对于一个常年漂泊海外的游子,“乡愁”便是他们心中永恒的主题。

几笔平素的语言中,渗出的是浓浓的乡愁。
小时候,一张小小的信笺寄去了对母亲的问候,带去了一份乡愁。
长大后,一张窄窄的船票,那是与新娘的相聚,载去的是一份离别的乡愁。
后来啊,一方矮矮的坟墓,是那割舍不下的心,是那深厚的情愁!
游子的心,谁能读懂,这简练的语言中又浓缩了多少的情感!
从小时候的乡愁到现在的乡愁,同样的乡愁,不同的心情!
从思乡、思亲升华到思念我们伟大的祖国。
那一湾浅浅的海峡,隔断了大陆和台湾,但是它又怎能隔断两岸深情的呼唤、企盼和守候呢?那一声声从心底发出的呼唤,对大陆、对祖国母亲的呼唤,对渴望祖国统一的呼唤,将怎样震撼着中华炎黄子孙的心啊!

《乡愁》,短短的四小节,反复地咏叹,道不尽的是乡愁,凝聚的仍是乡愁。

余光中用《乡愁》这首诗来聊以慰藉,让我感到诗人那种“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的悲壮,那种“思念故乡,郁郁累累”的沉重心情,这正是一颗游子的心哪!

读《乡愁》,是中国人与中国人在用心说话,在用心交流。
读了《乡愁》,游子的那颗火热赤诚的心便会呈现于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心里。
那是一个游子的乡愁,那是一个渴盼祖国统一,与亲人早日团聚的游子的乡愁。
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更思念祖国。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游子能真正理解游子的心,同是中国人,我们流着一样的血,忍受着同样的痛,有着一样的心情,也有着同样的乡愁,因为我们中国人有着一颗同样的中国心!

乡愁啊,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乡愁读后感9

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出去外面看一看,看看不一样的世界。
考完高考曾放下豪言,分数上了一本就报外省的大学,去长长见识。
可惜梦想就如一个玻璃球,你握在手中越紧,它越容易破碎。
最后,我选择了一间离家说近不近,说远不远的大学。
原本以为会很洒脱的我,却饱受思乡的痛苦,仿佛离开了家,灵魂就丢失了一半。

如果思家的感觉有味道,那它会是什么味道呢?是咸的吧。
分明记得军训的时候,因为不适应新环境,常常在夜里啜泣的时候,因为水土不服,病倒在床的时候,一个人在宿舍孤单的想着家的时候,那眼泪的味道就是思家的味道。
是酸的吧,分明记得打电话时候故作坚强告诉妈妈我很好,那在眼里打转的眼泪告诉我,思家的味道是酸的。
是甜的吧,不善表达的父母却不时打来电话,电话那头关切的叮咛和嘱咐,让我感受到了真真切切的爱,那种像孩童渴望棒棒糖而又如愿以尝的快乐的甜。

如果有一种东西可以承载着思家的感觉,那它会是什么呢?是诗人笔下的长江水或海棠红?是那一条电话线,牵扯着两头的思念;是那一张车票,搭建了两头的牵挂。
常常看着电话,想着电话那头可能会发生的遥远却又熟悉的事情,想要回去加入那看似沉闷却又承载着幸福的生活。
那一条我时常梦到的回家之路,那条宽广的大道时常让我做着一个美丽的梦,那条记忆深刻的小道时常会召唤我回到她的身旁,她是如此的近而又如此的遥远,在眼前浮现又飘向远方。
常常望着学校边的铁路,等待那一天它把我送回我的亲人身边。

思家,一种触摸不到却无处不在的感觉,很微妙却又难以形容。
我把思家的味道装进记忆的瓶子里,偶尔打开呷一口,别样宜人:把对于家的思念珍藏在记忆的那个最柔软最纯净的角落,偶尔把它翻出来温习。
有人说:乡愁未必真的是愁。
对啊,有了那种对于家的牵挂,对于家的思念,才算是真的长大。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我整理的余光中《乡愁》读后感(通用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余光中《乡愁》读后感1

最初读《乡愁》这首诗,是在电视上听温总理读最后两句,当时觉得这两句道出了爱国志士对祖国统一的祈盼。
这首诗浓缩了老先生一身的情感,童年、爱情、亲情、爱国情,婉婉道来,让人禁不住遐想诗句背后的故事,并对老先生人生经历中这些最难忘的情结产生共鸣。
接着就迫不及待的再读一遍,才发现他表达出的这几种情结,原本就是当代普通中国人一生的经历。

有人说乡愁是一种文化,老先生描写的四个场景都让人联想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童年的邮票让人想起当时邮票作为新事物被大众关注(连小孩也参与其中)的邮票文化。
船头的新娘让人想起中国传统用同舟共济来形容恩爱夫妻的爱情文化。
在坟头怀念母亲展现出中国人追思亲人的祭拜文化。
浅浅的海峡阻隔两岸让人想到中国历史上分久必合的统一文化。
离乡的人乡愁,经过一个甲子的岁月,亲人的印象也许会变得模糊,但故乡的文化被代代相传下来,这种文化常常让散落海外的华人子弟不辞万里奔波,到炎黄故里探寻祖辈的足迹,最终形成一种华人特有的寻根文化。

短短的几句话,没有华丽的词语,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前后四句每句都把乡愁比作一个具体的事物,形象生动,并用我在这头和思念的人或事物在那头做进一步的描述(或者说是应答),这头和那头的呼应突出了老先生和思念的人或物之间的距离,正是这时空阻隔的距离产生了无尽的乡愁。
四句话的对仗也十分工整,让人想起唐诗宋词和对联的严谨。

这是一首简单明了的诗,普通大众的诗,也是寓意深刻的诗,所以注定要广为流传。
有人说人生如梦,岁月如歌,我要说人生如梦,岁月如诗。

余光中《乡愁》读后感2

初中开始,我就不和姥姥住了,搬到了离学校较近的房子。

从前,因为爸妈工作忙,而且年轻,不会照顾孩子,所以我人生的第一轮,就全由姥姥带大。
小时候的我,“山的味道”“海的味道”算是尝遍了,就没有姥姥不会做的菜,只要吃过她做的饭,你的舌头就绝不再是普通的舌头,而是“贪吃舌”。
也正因为如此,我变得比其他小朋友都胖。
想当年我出生三个月的时候,重量就已经赶超我妹妹现在一岁零三个月的重量。
姥姥却还不嫌弃我,倒是怕我负重过大,把腿压弯了,连路都不让我走——得抱着。

渐渐长大,姥姥操心我的事反而更多,早上一定要扎麻花辫,或做各式各样美丽的发型。
她开始教我礼仪,教我如何打理自己,晚上,她又会拿白醋给我泡手,再搓上蜂蜜,最后抹油,必须是从大洋洲来到的绵羊油。
那精细程度一点都不亚于一个手模的护理。

后来,我走上荧屏走上剧院,她也不会错过我任何一次演出。
同时也更加会注重我的形象和身材,给我熬了一种她所谓“秘方”——红豆汤。
所谓红豆汤,听起来简单,制作起来相当困难,红豆、薏米、大枣、绿豆、花生、葡萄干、黑豆、一点点蜂蜜……还有许多我叫不出名字的神秘组成成分,都是需要前一天晚上泡上,第二天再大火熬制两小时的,同时也配合着槐豆水,一粒一粒槐豆,都是我上学的时候她上树采的,导致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我,一个寒假瘦了八斤!
这“秘方”真是管用,哈哈。

红豆,又名相思子,现在啊,我每天最想念的就是豆香里带蜂蜜甜味的红豆汤。

余光中《乡愁》读后感3

《乡愁》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这是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
这样我们看到这首诗构思的巧妙,四节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如油画的着色,那色彩便是乡愁,层层加深。

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唯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
这思念的对象既是母亲,也是故乡。
在这里,故乡即母亲,母亲即故乡。
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到后来,时空的隔离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
诗到了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氛围更强,载不动,许多愁。
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
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这首诗的形式美非常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余光中先生的《乡愁》简洁而有韵致的美让人感动,读完后对于诗歌所传递的那份思念似乎也有了切身体会,诗不长,却很意味深长,是值得一读的好诗。

余光中《乡愁》读后感4

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出去外面看一看,看看不一样的世界。
考完高考曾放下豪言,分数上了一本就报外省的大学,去长长见识。
可惜梦想就如一个玻璃球,你握在手中越紧,它越容易破碎。
最后,我选择了一间离家说近不近,说远不远的大学。
原本以为会很洒脱的我,却饱受思乡的痛苦,仿佛离开了家,灵魂就丢失了一半。

如果思家的感觉有味道,那它会是什么味道呢?是咸的吧。
分明记得军训的时候,因为不适应新环境,常常在夜里啜泣的时候,因为水土不服,病倒在床的时候,一个人在宿舍孤单的想着家的时候,那眼泪的味道就是思家的味道。
是酸的吧,分明记得打电话时候故作坚强告诉妈妈我很好,那在眼里打转的眼泪告诉我,思家的味道是酸的。
是甜的吧,不善表达的父母却不时打来电话,电话那头关切的叮咛和嘱咐,让我感受到了真真切切的爱,那种像孩童渴望棒棒糖而又如愿以尝的快乐的甜。

如果有一种东西可以承载着思家的感觉,那它会是什么呢?是诗人笔下的长江水或海棠红?是那一条电话线,牵扯着两头的思念;是那一张车票,搭建了两头的牵挂。
常常看着电话,想着电话那头可能会发生的遥远却又熟悉的事情,想要回去加入那看似沉闷却又承载着幸福的生活。
那一条我时常梦到的回家之路,那条宽广的大道时常让我做着一个美丽的梦,那条记忆深刻的小道时常会召唤我回到她的身旁,她是如此的近而又如此的遥远,在眼前浮现又飘向远方。
常常望着学校边的铁路,等待那一天它把我送回我的亲人身边。

思家,一种触摸不到却无处不在的感觉,很微妙却又难以形容。
我把思家的味道装进记忆的瓶子里,偶尔打开呷一口,别样宜人:把对于家的思念珍藏在记忆的那个最柔软最纯净的角落,偶尔把它翻出来温习。
有人说:乡愁未必真的是愁。
对啊,有了那种对于家的牵挂,对于家的思念,才算是真的长大。

余光中《乡愁》读后感5

离家有多少个风雨漂泊的日子,就有多少个想家的黄昏;离家有多少里不可逾越的路,就有多少里乡愁的延伸;离家有多少个曲折,就有多少次泪蒙双眼。
再一次读到余光中的《乡愁》,思绪就再一次回到了那个魂牵梦绕的地方。

如一只刚会飞的小鸟渴望投入蓝天的怀抱,用双翅划出自己人生的美丽弧线,却怕遇到狂风雨淋,一个带着慈爱的声音如一股强大的力量从您的嘴边滑出:孩子,如果你是一只小鸟,就勇敢地用双翅打造属于你自己的天地,于是我学会了飞。

如一匹刚会独立生存的小马渴望投入草原的怀抱,用双腿跑出自己奔跑的人生,却怕迷失了方向找不到自我,一根能看懂人心事的目光如一根坚韧无比的擎天柱从你的眼中泻出:孩子,既然你选择了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于是我上路了,当我不经意地回首时,我看到您滴落的泪,在屋舍的那根炊烟的伴随下,显得那样的真实,真实得让人感动,真实得让您苍老。

开始了离家的生活,失意时我想起您用锄头坚强地砍倒一个个葵花根如同不容阻挡地排除万难,于是我不再失意;成功时,我想起每一次您拉着那头黄牛从太阳里走出,如同平淡地送走今天,迎来明天,于是我学会了怎样对待成功;泪落时,想起您乡音浊重的话,男儿有泪不轻弹,使我知道我的泪是什么……

漂泊在异乡街头,没钱的时候最想家,也往往在这个时候问自己,当我有钱的时候我会是那个最想家的人吗?

会!
我会的!
家乡您在精神上给我如此之多,您让我学会了飞,学会了跑,学会了面对生活的种种,我无时不刻不在想您。
您是我的精神源泉,更是家园。
每逢佳节更是如此,但家乡的距离让我无奈,却想起席慕容的诗句:曾在绿树白花前,那样的轻易的告别,二十年后的我魂魄夜夜梦归故里。

冒着淋淋细雨,走出两行走向家乡的足迹,我渴望有这么一天,这种渴望强大如山崩,庄严如死亡。

余光中《乡愁》读后感6

在现代的诗篇和散文中,有这样一个人。
他不但在他的作品中表达了他对家乡亲人们的思乡,也表现了他盼望祖国大陆的统一。
他,就是著名的台湾诗人,《乡愁》的作者—余光中。

诗人亲眼目睹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关系,看到了时隔几十年后,有的人与在大陆的亲人抱头痛哭,叙述着太多的悲欢离合,而有的人只能站在亲人的坟墓前。
于是便写了这首小诗《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亲在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头;后来啊,乡愁是一坊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头。

诗虽然不长,不过却表达了他对祖国统一的。
在他的作品中,他描绘了祖国了大好河山和名胜古迹,而有一些则是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

而现在,当我们再一次品味这些诗时,不免会产生一种想法:台湾到底何时统一?这种想法到现在还是一个知数。
而现在我想说的是:“让我们盼望祖国大陆早日统一,不要就此”感人的悲剧再次出现。

当然,余光中作品还有很多,我在这里只举了一篇,如果本文有什么问题,请给予改正。

又一次读到余光中先生这首著名的乡愁,其中饱含了作者对故乡、对母亲、对爱人的热爱,进而把感情升华为对祖国大陆的热爱,其中还隐含着作为祖国的一部分早日回归大陆的热切期盼,这个应该是作者写这首诗的深意。

这首诗以极其平淡简单的文字表达了深挚的情感。
我觉得这首诗最感人的地方就是诗人写的时候好象不是在用文字书写,而是在用心书写,每一个字都仿佛是从诗人心底里流出来的感情的泉,细腻而清冽。
给每一个离家在外的游子以心理的共鸣和激荡,很久没有回家了,真的有些想家,想念那些爱护自己的亲人。

余光中《乡愁》读后感7

《乡愁四韵》的作者把乡愁比作了江水、烧痛。
是的,乡愁令人痛苦,就像蛆附在骨头上。
家乡就在眼前,眼眸却不能回去。

作者小时候,乡愁像邮票,可以你来我往,可长大后,船行不太方便,后来啊,与母亲已是阴阳之隔。
现在,目送着大陆,在海湾的另一头。

余光中曾受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那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而《乡愁四韵》增势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最早接触余光中诗人的诗是初中是血的那首《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这头;长大后,乡愁十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呀,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方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诗人借助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是武将乡愁具体化、形象化了。
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思念,渴望祖国的的统一。

但是,在《乡愁四韵》一诗中,是人将他炽热的思乡之情系成一根红线,将具有民族特色的“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这四个意象系统的组织起来,是的乡愁不再只是纯粹的距离,更具有沧桑之感。

读完了《乡愁四韵》,我对诗人和他的诗有更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我能感受到诗人对祖国统一的执着。
作为一名出生在大陆,成名与港太的爱国诗人,他的字里无不充满了对中华民族和中华传统文化深深的依恋和执着的坚持。
深受思乡的煎熬,是人喊出了他心中的呐喊:“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如此一咏三叹,热情而又奔放的爱情跃然纸上。

已是远在他乡的游子,随着时间的消磨,乡愁并未减,只能一杯一杯地饮酒。
可李白说:“举杯消愁愁更愁。
”肖邦曾在生命结束时说过:“请把我的心脏运回我的'祖国。
”即使叶落了,也要归根,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不是和树一样吗?

我从未有过乡愁,从未离开过哺育我的土地,熟悉的泥土依旧芳香,鸟啼依旧清脆,河水依旧清澈。

余光中《乡愁》读后感8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而今,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大约在我三四年级吧,我不晓得在什么刊物上抄下了这首余光中的乡愁。
小小的我根本不晓得什么是乡愁,也不晓得那弯海峡隔着我的亲人不能回来。
我只记得那时对诗很狂热,不管懂与否,照抄不误。
同学们看到这首诗,特别是男生,对我挤眉弄眼。
就因为“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大概我上初中后,那个我从未谋面,抛下妻儿老小,在海峡那头的外公回来了。
他白发苍苍,我的母亲和姨母的泪流了又流,那矮矮的坟墓把外婆隔在里头。
那深深的遗恨除了外公,我的母亲和姨母又有谁能体会出来呢?外婆吗?她的怨,她的恨应最深。
但她活着时,从来没有自怨自艾,她把爱给了我们姐妹几个。
女人,谁说你的名字叫弱者,我的外婆,一个小脚女人,从三十岁就失去了外公,她独自一人带着两个女儿艰难度日。
外婆用她日复一年,年复一日的沉默,书写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同样,海峡那岸年青的外公把一头青丝熬成白霜也没有再娶。
四十多年的杳无音信,那份热情一点一点的熄灭,父母妻儿竟被那湾浅浅的海峡阻隔着。
遥望大陆,梦魂牵也系,这就是乡愁吗?多想闻闻故乡泥土的芬芳,多想看看故乡的潮起潮落、山山水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啊!
外公啊,您的四十年对外婆,我的母亲和姨母是怎样的一种缺憾啊!
小时候,我的母亲和姨母,她们不晓得自己的亲人在那遥远的地方,梦里没有父亲,有的却是生活的艰辛。
等到她们头发斑白的时候,才晓得父亲是什么样子。

月残了,还有圆了的时候,就连那牛朗和织女还会有每年的七夕相聚,而外公和外婆四十年后再也没有相见。
现在,或许在天的那边,他们的魂魄早已相聚在一起了吧!
台湾啊,母亲的头发白了又白,那声声亲喃的呼唤,唤不醒沉睡的你吗?同样的炎黄子孙却要有两种身份吗?外公的坟墓就埋葬在故乡的山坡上,远处是澎湃的大海,坟前是开满一地的蝴蝶花。

余光中《乡愁》读后感9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自古以来,多少迁客骚人抒发过这种“思乡之痛”。

乡愁是一种绵延在心底的苦,隐埋在思想深处的痛。
大部分写乡愁的诗,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揪心扯肺的痛楚,一种牵肠挂肚的思念,它们道尽了中国人对家乡和故土的依恋之情。

余光中在《乡愁》中,继承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出了富有新意的乡愁情绪,这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的极其钟爱是分不开的。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此诗除结构、韵律很美外,在语言上还表现出以下五美。
美在表事物的名词。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表事物名称的词表现的是意象美,乡愁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情感,但诗人用这些词表达出来后就将其实现了物化,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也就是说,诗人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

此外,诗人用由小到大由昔到今的思路把这四种都具有象征性的事物联缀起来,使整首诗构成了一种真诚柔和的基调。
美在富于变化的量词。
“枚、张、方、湾”这些量词运用得很精当,它们在诗中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现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这些由表小事物的量词到表大事物的量词,体现了诗人的乡愁是一步一步升华的,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美在重叠的形容词和反复的句式。
“小小、窄窄、矮矮、浅浅”四个形容词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反衬出浓烈的思乡情绪。

各节中重复出现的“乡愁是……”,音韵和谐,体现了诗的音乐美,增加了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和挥之不尽的乡愁之心表现得恰如其分,淋漓尽致。
美在表示时间的词。
“小时侯、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四个时间词,表现了人生的四个阶段,以空间上的阻隔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得到步步增强,悲剧氛围更强,载不动,许多愁……充满着无穷变化之美。
美在显示空间隔离的方位词。

“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词很美,美在它们自然显示了空间的隔离,反复使用就能营造出一种字字关情、琅琅上口的韵律;它们还与结构相似的小节共同形成节奏美和整齐美,也为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余光中《乡愁》读后感10

读完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我首先想到的是那片绿涛,是那片群山。
余光中先生用精短的文字写出了对祖国无限的怀念,而我只是对故乡太多的思念,却也是这支拙笔所能承受的。

家乡的山,不知从何时起牵动着我的心……

小时候,山是普通的,永远披着那件墨绿的纱衣。

我的家乡在高原,到处是山的海洋,像一座天然的屏障,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宁静的土地。
小时候,见得最多的是山,可能就是因为太常见,就觉得普通、太熟悉,便不懂得珍惜。
每天在城市中穿梭,却没有答应她的挽留,匆忙离去,只留下她那黯淡的墨色背影,像一件纱衣……

长大后,山是神秘的,绵延而来却不知要走往何处。

我已不再是那个无知的女孩,各方面的压力重重压上来。
终有一天我疲惫的坐在长椅上,看着那熟悉而又陌生的山。
眼前的墨绿已不再普通,像那一位身着青衫的小姐,让人不由想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来,怪不得许多画家喜欢画山。
作家喜欢写山,因为她散发着国最古老的气息,庇护了我们一代又一代。

即将离开家乡,站在人来人往的月台上。
这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人们不停地走着,来的脚步声掩盖了去的脚步,而去的脚步也掩盖了来的脚步,今夜的我已是它送走的第几批游子呢?月台是流动的浮土,我不知道自己的脚步显示出了什么,或许是浮土焉能扎根……

踏上远行的火车,夜里隐约看见山在向我挥手,是挽留还是告别。
再醒来已是午后,窗外是一末末绿影闪过,是山,正如我当初不肯为她停留一样,只是匆匆而过,而我,只是呆呆地望着。
时间渐渐从山肩爬过,染红了那件绿衣,却又多了几分妖娆,最终仍被黑夜吞噬了。

再次醒来时,习惯向窗外看,山呢?我呼,竟像走丢的孩子一样手足无措。
就这样,连最后的告别也没有对我说。
就匆匆离开了。
有时望着天出神时,仿佛会看到那模糊的身影,仍是绵延伸长,是伸向故乡的吧!

归巢的鸟儿到底是倦了,清叫了几声,便消失在山中,因为山,是故乡!

关于梦到负重离乡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标签:# 乡愁# 我的# 诗人# 读后感# 一种